“一带一路”民族文化、语言大数据智能服务国际会议在校举办

来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发布时间:2018-11-02 点击次数: 编辑:李红亮 打印 字号:T T

 新闻网讯 11月2日,由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主办的“一带一路”民族文化、语言大数据智能服务国际会议在校举办。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朝克研究员,大英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教授Nicholas Sims-Williams,日本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西胁隆夫,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Paul Dilley,上海复旦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纳日碧力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荣誉资深教授胡振华先生等来自6个国家的50余位中外学者,汇聚一堂、共谋发展。

  宋敏表示,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5年来得到沿线各国积极响应,语言和大数据也正在成为我国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关键因素。她指出,中国有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和几十种“一带一路”沿线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更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而文化认同则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民心相通的前提。因此,以语言文化为载体、汇集语言资源和大数据及智能服务方面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文化智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宋敏进一步表示,去年,中央民族大学与国家信息中心共同创建了“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大数据中心,希望会议能够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各民族语言文化资源,进一步促进中外交流合作。

  “本次会议的亮点即语言大数据。”李宇明表示,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已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语言大数据决定着人类智能社会发展的进程。目前,数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仍然具有较大进步空间,希望会议引起受众对于大数据、语言学和语言学大数据的进一步重视,通过各方努力建设专门研究语言大数据的组织和足以支撑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联盟。

  Nicholas Sims-Williams表示,论文集和中外学者大胆而富有创意的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语言资源的价值不可估量,更是开拓“一带一路”的先锋之一,此次会议汇集多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把东方和西方连接起来,将是一次充满创新且非常有意义的实践。

  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朝格吐教授主持。

  据介绍,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大数据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协办。本次会议会期共两天,将展开7场专题研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讨。(李红亮 摄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