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各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而创建的一所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在延安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于1951年6月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1978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4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和2022年先后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和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北京海淀、丰台和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三个校区。
党和国家格外关心和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发展。延安民族学院时期,毛泽东主席为学校师生亲笔题写“团结”二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先后14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改革开放后和进入新世纪,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更名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新校名。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到校视察,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成就以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祝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百年校庆,希望同学们“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2019年,“中央民族学院设立”条目作为唯一单独展示的高校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1年,“中央民族学院开学”“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先后入选《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自建校以来,党和国家历年历次在京举办的重大活动都有学校师生代表参加,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生动景象。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校之初,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等一批学界名流通过全国院系调整到校工作,奠定了学校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文学等领域的深厚学科基础。改革开放后和进入新时代,学校一代代学人赓续传承、勇担使命,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他们中有被授予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荣誉院士的中亚学著名学者胡振华、一生专注于民族语言研究的语言学著名学者戴庆厦,有曾先后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专门讲解的民族学著名学者杨圣敏、宗教学著名学者牟钟鉴,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经济学著名学者黄泰岩等。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200人,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近300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民族传统医药创新团队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10余支。
学校拥有门类综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建校之初,根据中央《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确定的三项主要办学任务,学校以发展建设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为主。改革开放后,适应党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学校逐步发展成为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2024年,学校成为全国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高校。目前,学校设有1个学部、26个学院,有覆盖12个学科门类的71个本科专业、54个一级学科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和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1个。
学校是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6000人,其中本预科生近17000人、研究生近9000人。学校成立至今已先后培养22万余名各民族优秀人才,他们中有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杰出领导人,有服务基层、扎根边疆的时代楷模,还有很多本民族第一个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两岸恢复交流后大陆培养的首位台湾籍博士生。特别是在民族工作领域和边疆民族地区,中央民族大学校友是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先后有140余位校友被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按照“厚基础、宽视野、重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担当使命、求是创新、包容共美”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和项目7个。
学校是服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研究基地。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由学校专家学者承担完成的“三大调查”任务,为党和国家确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提供了重要支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进入新世纪,学校专家学者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推进新时期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的丰富发展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关于南海考古的重大发现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进入新时代,学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有组织科研,多名学者作为首席专家或核心成员承担《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纂、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多项国家重大任务,创办发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英文期刊,服务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学校现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协同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0余个。图书馆馆藏图书500万余册,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新征程上,学校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致力于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高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的重要智库、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窗口,努力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