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5月16日下午,“民图讲坛”第二十八讲暨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在学校海淀校区图书馆六层会议室举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杨硕就“如何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主题作了报告。国家图书馆王沛副研究馆员、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李晶莹等专家学者出席活动。

活动开始,王沛代表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致辞表示,古籍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象征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籍保护和古籍保护的人才培养,本次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合作开展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希望可以唤起广大师生对古籍保护的重视,并积极投身古籍保护事业。
杨硕从社科基金古籍申报的前沿热点切入,介绍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做好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相关内容。他提出,要紧紧围绕铸牢主线,统一思想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对古籍工作的决策部署,重点学好用好《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和《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民委党组的相关要求,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学好用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道中华”等平台阵地。
杨硕介绍了古籍工作包括的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等环节,指出要重视古籍工作的跨领域、跨学科属性,推动古籍学科与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融合发展。要让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加大挖掘阐释力度,将冷资源变成热材料,更好发挥少数民族古籍在铸牢中的积极作用。

本次讲座同时是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首都图书馆(北京市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承办。活动旨在以理论阐述与实物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师生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创新的理解,明确古籍工作需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强化跨领域协同、推动资源活化的发展方向,为高校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启示。
近年来,图书馆在民族古籍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积极开展古籍保护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开展“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挖掘和整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的作用,实现活态传承、数字赋能、多维阐释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发展,助力首都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