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过来,这吊干杏是产自天山脚下,用天山雪水灌溉的!”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江芳敏举着刚摘下的杏子对着镜头介绍,教育学院2022级本科生郭诚秀在一旁补充:“咱们新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杏子想不甜都很难!”同学们轮流上阵,从农产品生长环境讲到食用口感,直播间里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甫汗镇酒花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志远在镜头后竖着大拇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茶苏娜趁机把他请到镜头前:“书记您说说,咱们家杏子的品质能不能给大家保障到?”书记肯定的回答让网友们更添信任。



实践团成员进行助农直播工作
这个直播现场是学校“知行中华”铸魂育人工程——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青年实干家”政务实习团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一个切片。这群“00后实干派”通过直播平台线上推介长粒香大米、吊干杏、黄油蟠桃等特色农产品,让“疆味”特产更好对接市场,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实践团成员进行助农直播工作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哈尼喀塔木乡人民政府的宣传岗位上,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易海峰,带着笔记本走遍全乡各个村落。他跟着村干部在田间地头查看作物长势,蹲在田边和农户聊起收成,手里的笔随着话语不停记录。看到几位村民在路边打理果树,便上前搭话询问照料心得,村民笑着招呼他:“歇会儿再忙,喝口水。”这些日常的乡村景象被他写进稿件,通过政务新媒体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田间地头的故事。

易海峰对接基层网络信访,线上解决村民诉求
在新疆喀什兰干镇“国通语”夜校里,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李润寰提问学员“如何用‘圆’‘亮’组词、造句?中秋节有什么样的习俗?”现场有年长的叔叔阿姨高举起手臂,眼神热切地回答问题。

实践团在“巴扎”调研
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开展产业调研、入户走访、安全排查……处处都有“00后实干派”忙碌的身影。
“案头工作,其实才是最磨砺人的。”创新设计人居环境整治表格、精细整理庞大的人大换届电子档案……这些枯燥的工作不断考验着团队的耐心,李润寰与同学们互相鼓励:“每一个数据都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当听到工作人员称赞台账“很规范!特别专业”时,那份被认可的成就感点亮了埋头打磨的时光。

入户走访村民生活的就业情况,帮助解决困难诉求

摸排辖区重点场所安全设施情况
自7月7日以来,阿克苏地区实践团成员们的直播已经完成了20余场,直到如今直播也还在继续,一天播两场,一场2小时,据刚刚结束直播的茶苏娜介绍,每天直播的观看人数大约有600-1000人次。回忆起第一次直播时“看着词念口播都不太流利,还要注意直播用语”到如今有了一种“模板”,“像是在做一道新疆作物为什么质量好的地理题,我们的表述也越来越准确,结构越来越清晰,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无他,唯手熟尔!”
这个夏天,已有民大4700余师生报名(第一批)组成1400余支队伍参与到“知行中华”铸魂育人工程——中央民族大学2025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将用脚步丈量中华大地,把书本里的理论,转化成服务发展的实招;把青春的激情,沉淀为扎根大地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