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央民族大学!

新闻资讯

The announcement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闻资讯


    “青龙出海势难挡,破云见日定乾坤”——威风凛凛的“青龙”在实践团成员的手中旋转腾挪,引来阵阵欢呼。这一源于汉族的舞龙技艺,历经千年融入苗族特色,龙灯翻飞、化龙嘘花,成了每年春节祈福欢庆的重头戏。这个暑假,“我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示范项目“籽籽同心 寻访丹寨”实践团深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走过梯田山路,深入苗寨村落,围绕民族团结进步、非遗活态传承、法治宣传等,开展了一场“沉浸式”调研,他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镜头记录时代细节。

    文化的薪火因传承而常新,社会的发展因法治而稳健前行。在丹寨的田野地头间,在一次次的走访与对话中,他们读懂了山乡人文所蕴含的那份温暖而独特的温度,也读懂了法治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的坚定力量。

    实践团成员体验舞龙技艺

    一唱一叹明贾理,一访一察悟真情

    “早晨阳光照,吉日月待明,像太阳天空照,像月亮水中亮,所以今天把贾理来诵,把贾理来唱……”吟诵声从深山苗寨中缓缓传出,那是贾师的歌,也是千年礼法的回响。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贾理的传承人李会堂老师家中,实践团得以近距离观摩一场传统贾理教习仪式。七位身着袍衣的贾师盘腿而坐,面前摆着代表十二个氏族支系的竹片与竹筒,每说一句“理词”,便用竹片敲击一下筒面,节奏悠扬如歌,意味深远,余韵如诗。“贾理就是苗族的百科全书。”前丹寨县文化局局长李天云如是说。

    贾师颂贾仪式

    传承人讲述苗族贾理背后的故事

    然而,在青年多外出打工,地方语言沟通障碍、时间成本高、经济回报低的背景下,愿意学、能学贾理者寥寥无几,文化传承面临一定困境。因此调解室在各乡镇均设置有调解员,不仅尊重当地村规民约,还配置了通晓苗语和国通语的“调解员”,保障调解工作顺利开展。

    对话丹寨县综合治理中心部门负责人

    车绕山行,雾气如绸,绿意如绣。实践团成员在龙泉镇马寨村陈绍海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整座茶园。在这里,公益认领模式正火热推进,认领人可通过摄像头“云看护”自己的茶树,实现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茶园也早早接入了AI病虫害识别系统,能实时监控墒情、气候、虫情,有效降低茶叶损耗风险。靠天吃饭的茶产业,正凭借数字化技术一步步“升级打怪”,也让这片山地茶园走上了“有机可溯、品质可见”的现代农业之路。

    不只是模式上的“新”,更令实践团成员感动的,是“妈妈茶园”背后的人情与温度。每年春夏之交,附近村里的“嬢嬢”们便背起竹篓,在茶树间穿梭采摘,凭借手艺获得可观的收入,也能成为家中的经济支撑。

    马寨茶园,既是数字乡村的鲜活样本,又是产业振兴的现实注脚,更是共同富裕的生动缩影。茶树在山间疯长,数据在系统中流转,整个村庄在雾气缠绕中,正迈入现代化的快车道。

    茶园负责人吴仁东分享返乡创业经历

    一衣一带染好梦,一步一景见传承

    7月25日,实践团走进宁航蜡染工作室,刚靠近大门,一股植物清香扑鼻而来,“搅拌之后产生的草绿色,是这些植物的前世记忆。”设计师成昊老师的介绍把他们带入进蓝靛与蜡刀交融的世界,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染缸也是“有生命的”。

    在展厅中,一件件亮相时装周的蜡染礼服令人目不暇接,传统文案与现代时尚在蓝与白之间和鸣共舞。墙上那句“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生动诠释了丹寨非遗人的共同初心,非遗技艺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精神文化的鲜活载体。

    工作室的苗族画娘正在用蜡刀作画

    设计师成昊介绍苗族图腾——鹡宇鸟

    亮相伦敦时装周的蜡染礼服

    一讲一授绘心曲,一村一寨传法音

    问需于民,送法入心。7月24日,实践团联合龙泉镇、团县委开展“法润苗乡·青语惠民”送法下乡活动。他们精心设置“普法展板+专题讲座+知识竞答+现场咨询”的多元互动环节,聚焦农村群众最关心的山林土地纠纷、婚姻矛盾纠纷等现实问题,用群众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累计吸引40余名村民积极参与,为当地群众献上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盛宴。

    实践团联合龙泉镇、团县委开展“法润苗乡·青语惠民”送法下乡活动

    聆听普法讲座的村民

    现场解答群众的法律问题

    皮影搭台,法治唱戏。7月25日,实践团与团县委、县关工委联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非遗”融合课堂。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海伦娜同学以皮影非遗串联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杜鹃花开》,陪伴小朋友们组装、上色皮影道具,在欢笑与颜料之间播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丁昊同学围绕校园欺凌主题和热点案例,引导孩子们通过法律小游戏、互动问答提升规则意识,强化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涂色与讲理间,童真有了力量,法理也更有了温度。

    小朋友们收获“小惊喜”

    认真制作皮影的小朋友

    “沉浸式”普法知识闯关活动

    实践团还走访了民族文化双创园,聆听青年创业者成城老师的奋斗故事,了解他如何将传统草木染技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结合,探索出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参观酸汤生产企业千里苗疆公司,进入车间、发酵室考察酸汤制作技艺的现代化生产流程、品牌建设与专利保护情况,调研非遗资源赋能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团队成员参观民族文化双创园

    团队成员考察酸汤制作技艺

    他们带着法治知识走近童年,也带着敬意走近非遗传承人;他们用一支支画笔,与小朋友共同描绘团结的底色,也用一次次对话,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根脉。“籽籽同心,寻访丹寨”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沉浸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

    实践团“偶遇”非遗夏令营

    丹寨的山水还在云雾中流动,而这片土地早已在他们心里留下了深刻记忆。

    下一篇:音乐学院“音润北疆·语传同心”实践团赴内蒙古推普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