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10月18日,由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近代中外关系史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建设研讨会在海淀校区知行堂召开。本次会议汇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验班历届毕业生,共同回顾近代中外关系史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十年建设成果,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学科的发展方向。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副书记彭勇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自2015年创立以来,始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以多语种教学与跨学科研究为特色的培养体系,已成为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品牌。教务处处长张春敏致辞肯定了实验班十年来的办学成效,介绍了毕业生在国内外高校、政府部门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广泛分布,并提出三点建议: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深化学科交叉、创新教学模式,为未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学者提供支持。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杨圣敏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和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刘德斌教授,分别围绕突厥学研究的战略意义、美国对华政策目标、战后国际体系的重构与中国周边关系的再定位等方面议题作出阐释,深化了与会者对中外关系史研究“为何研究”“研究何处”的认识与思考。

在分组研讨环节,青年学者们从多维视角切入,围绕“中外关系史”与“区域国别研究”展开系统交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昝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宏教授等专家学者进行评议。分会场研究报告主题涵盖中英、中日、中葡、中阿等近代外交关系,深入讨论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与主权观念等问题,揭示了国家间互动对近代国际秩序演变的深层影响;在区域与国别研究方面,重点关注中国与中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周边地区在外交、边疆治理、宗教文化及国际法体系中的互动与变迁,拓展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文化与思想层面,多篇报告聚焦留学制度、媒体话语与文化传播,强调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在区域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部分学者结合“医疗史”“历史记忆”等新史学视角,探索方法论创新,丰富了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学术范式。
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实验班建设研讨环节,多所高校专家还围绕“新文科”背景下课程体系优化、外语教学改革与跨学科协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方向。
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自中书、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英卡尔作分论坛代表发言。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盛肖霞对所有与会学者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历史教学》编辑部等机构单位的参与支持深表感谢。她表示,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既关乎学术创新,也服务国家战略与文化传承。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中外关系史与区域国别学的融合,完善实验班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此次会议汇聚全国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及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通过高水平专题报告与深入的分组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外关系史学科建设的关键方向,也为区域与国别研究和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深化“中外融合、学科交叉”的育人机制,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服务国家需求、面向世界的中外关系史人才培养高地。